一个平凡的题目,却讲述了一段与众不同的真实故事。
根据打工作家王恒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三袋米》,是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农村妇女,她坚持一个朴素的道理,读书的年龄就应该读书,读得进书的孩子就不能失学。文章叙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讨米供儿子读书的感人事迹,这位母亲以病弱之躯,一口水、一口饭拼力养育着儿子,让儿子走出大山,登上更高远的舞台。
回到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家贫子弱,这个家庭的父亲又在这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给娘俩。当苍白的夕阳滚下山崖,刺骨的北风推着枯黄发白的草浪起伏摇曳时,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地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
那时农村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涨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在黛绿中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高,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果腹之粮都没有。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
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抚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有你这份心,娘打心眼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去报名吧,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就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岁的儿第一次挨打……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
鲁迅说过,母爱是伟大的!
每每看到此,总是泪流满面。后面的故事情节比想象的还要感人至深。拖着病身子的母亲,带着破边的草帽,拿着白碗,拖着一支破棍,背上破口袋,一瘸一拐,走街串巷地讨着米,每一粒米,都是母亲的希望,都是筑起儿子梦想的基石。
病痛的折磨,不时有豆大的汗珠从这位母亲的脸颊流下,干裂的嘴唇,沙哑的声音,在大街小巷中苦苦哀求着。这位母亲把自己的尊严踩在脚下,是为了能让儿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想到这些,丢掉这点尊严怕什么,儿子以后成才了,这才是真正的尊严。
渺小之中孕育着伟大。三袋米的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和动人的场景描述,写出了这个家庭异常艰辛的生活,又把大如天、重如山的母爱刻画的入木三分。“大爱无言,母爱无私”。也许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在艰难中支撑起儿子的天空。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父母恩难报,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亲情。
三年后,儿子终于化蛹成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翩飞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讨饭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中还堆着3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校长指着3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界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故事以美好的结局告终,儿子终于活成母亲想要的模样,母亲也以儿子的优秀把踩碎的尊严捡回得满满当当。我经常推荐孩子去看这部电影,虽然剧情是悲情的,但悲情中的人间正义、乡土文化的那种纯真、亲朋好友的热心、从谷底爬上岸的那一声歇斯底里,无不在激荡着我的心灵。我相信一定能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梦想,激励着孩子们朝着人生目标亦步亦趋地前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三袋米》的故事就像一本活教材,它不断撼动着我们的心灵,并且深情的讲述着:只有好好读书,不怕挫折和风雨,才能走出这个村,改变自己的命运,收获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