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罗伟莲||南盛薯菇籺(散文)

“籺儿圆又圆,备好过大年;镬头炊大籺,日子比蜜甜”。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早早备好糯米粉做糯米籺,炊糖笼籺的身影,如一抹挥之不去的舌尖上的乡愁,久久飘香在悠悠的岁月里。

母亲有一双勤劳的巧手和对生活中五味馨香的执着追求,除了会做糯米籺、糖笼籺,还会做薯菇籺。她是怎样学会这么多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呢,我曾很认真问过她。她的回答很是巧妙,老百姓的手艺不用学都是无师自通的,但凡好吃的东西都会互相口授,好心相传,家家户户都识做。这就是一个地方美食传承最为朴实最为广泛最为接地气的流传方式吧。

薯菇籺又名马铃薯籺,南盛人将马铃薯多叫作薯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亲切的叫法。马铃薯是一种最为普通的大众化食材,南盛人是怎样将它制作成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呢,且看它的制作过程。

首先备好适量的马铃薯、生粉为主食材,配料有花生、猪肉、虾米、白芝麻等,如果想单一传统口味就只需备花生和白芝麻。食材备好后,将马铃薯煮熟去皮捣烂成泥状,炒香花生、猪肉和虾米,花生去皮,然后将马铃薯泥、生粉和清水融合在一起,加适量花生油及盐,边拌和边加花生、猪肉等配料,水要控制得好,慢放;食材更要控制得当,拌和均匀,不能稀巴烂也不能干巴巴,软硬适中,挑起一勺倒落能成条状为佳者。

拌好的食材用什么来盛放最为合适?聪明的南盛人爱就地取材,家里有圆形器皿的都可利用得上,例如茶托、月饼盒或专门的不锈钢托盘等。母亲喜欢用最传统的籺笼来炊,融入岁月深深浅浅的印记。家里的籺笼是竹编织而成的,几十年还能用,历久弥新,散发着籺香的味道。

母亲取来大片的蕉叶洗干净沥干铺在籺笼下,在蕉叶上涂抹上一层淡淡的花生油,把拌好的薯菇籺食材缓缓倒入籺笼里,让花生油充分发挥由里至外,由下到上一股诱人的馨香来。食材不能倒得过满,小满即好,再在上面均匀撒上一层白芝麻,既美观又齿颊留香,剩下的工夫就是将薯菇籺蒸熟了。蒸籺也得讲方法和火候,先用大火蒸,然后闻到籺香后再用细火徐徐将籺笼里的食材收紧收完美,慢工出细活,待一个软硬适中的薯菇籺在烟火的氤氲中喷香而出,就算大功告成。

薯菇籺的选材很普通,但要做出一个好吃的薯菇籺却颇费心思。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年秋天,乡亲们在收割完晚稻后,不让土地闲置,纷纷在地里种上马铃薯,但种出来的马铃薯比外来品种个儿小,粉红的外表裹着的薯肉也格外粉香软糯,很是适合拿来做籺。乡亲们依靠自家种出的马铃薯自制薯菇籺,也算是南盛老百姓绝妙的一个首创。乡亲们爱在年例宴请亲朋好友食年例时制作这道风味小吃,蒸熟的薯菇籺,可切成小块状淋香油,或煎成金黄上桌,香软弹牙,美味可口。一个薯菇籺往往可以作为餐桌上的风味主食摆上五六台,吃不完的亲戚还可以打包,真正成为南盛不可缺少的一道乐也融融的年例菜、宴席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母亲带着我们几姐弟举家从家乡南盛迁入化州城,母亲对家乡的习俗一直在传承,对家乡的传统手艺也一直在好心传承,喜欢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授给想学的人。年轻的母亲喜欢做糯米籺,也喜欢做薯菇籺。几十年来她坚持在屋后的菜园子里种马铃薯,坚持用自家种出来的马铃薯来做薯菇籺,儿时的味道一直在她的巧手里绽放。

然而岁月不饶人,母亲七十多岁的人了,年事渐高,很多事情已力不从心。我也不忍心嘴馋馋嚷着要母亲做家乡的各种风味小吃。现在,当我想吃这道馨香的薯菇籺时,不用再等到年例了,在平常日子里都能容易吃得到,因南盛传统美食街上有得买,母亲也教识我做薯菇籺。

薯菇籺经过乡亲们不断改良和推陈出新,味道和包装越来越好。南盛薯菇籺已在化州名小吃中占一席之位,成为好心化州,美食文化推介的一道美味馨香风景线。

随机推荐:
免费领养狗 苹果手机壳网红 光腿神器女 一字隔板 实木 刮鱼鳞神器 全自动 中年文胸无钢圈 妈妈 女包大容量帆布包 dnf辅助 费列罗旗舰店官网 sd卡读卡器 增高垫男 女童衣服 洋气 时髦 泳衣女保守分体 裙式 男圆领短袖潮 父亲装外套春秋款 miba bb霜 降噪无线蓝牙耳机 儿童雨鞋 男童 佳能相机包 荣耀蓝牙耳机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